2025年6月13日,由bwin必赢专聘副院长王江伟研究员主持的“材苑论坛”在和同苑10幢材1-210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特邀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机械工程系的两位杰出青年学者谭喜鹏(Tan Xipeng)助理教授和陈毓君(Tan Yujun)助理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会议伊始,王江伟研究员向与会师生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和重要意义,并对远道而来的谭喜鹏和陈毓君老师表示了热烈欢迎。通过回顾我院师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学科近年来的合作交流情况,王江伟副院长认为本次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两校之间更加深入的学术合作,并对双边合作提出了更高期许。
报告开始后,王江伟研究员简要介绍了谭喜鹏助理教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高度评价了他在金属材料增材制造,特别是高熵合金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国际影响力。在师生们的期待中,谭喜鹏老师首先带来了题为“高熵合金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high-entropy alloys)”的精彩报告。谭老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高熵合金(HEAs)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优势,以及增材制造(AM)技术为其带来的广阔应用前景和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可打印性与性能优化。他重点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AlCoCrFeNi及难熔高熵合金增材制造方面的突破性工作,详细分享了如何通过原位合金成分精准调控与工艺参数智能优化等创新策略,有效解决打印过程中的缺陷控制难题,并显著提升材料的力学性能。谭老师强调,其核心目标是将“材料设计”与“可打印性洞察”深度融合,构建一个系统框架,以实现面向航空航天、能源等苛刻应用环境的复杂高熵合金构件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增材制造。谭老师的报告引起了现场师生的极大兴趣,大家围绕高熵合金成分设计的准则、工艺参数窗口的选择、微观结构表征的难点以及未来产业化应用方向等话题踊跃提问,与谭老师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谭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其深刻的见解和务实的科研态度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主持人王江伟研究员隆重介绍了另一位报告人陈毓君助理教授,并简要概述了她在多功能智能材料、特别是软体电子与机器人领域的卓越成就。陈老师以“高性能多功能磁性离子弹性体(High-performance multifunctional magneto-iono-elastomers)”为题,呈现了一场极具启发性的报告。她指出,开发集可拉伸、透明、自愈合、导电、磁性于一身的高性能离子弹性体,是推动下一代离子电子(Ionotronics)、软体机器人和生物医学器件发展的关键。然而,在自愈合离子弹性体中实现高性能顺磁性同时兼顾其他优异特性,一直是个巨大挑战。陈老师生动展示了其团队开发的革命性材料——通过将特殊设计的磁性离子液体(MIL) 高效融入聚氨酯弹性体(PUE) 基体中,成功制备出全球领先的“磁性离子弹性体”。该材料实现了多项性能的完美融合:超弹性(弹性恢复率>99%)、高透明度、高效自愈合能力、优异的离子导电性(>10-3 S/cm)以及创纪录的高磁化强度(2.6 emu/g)。她特别解释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的材料设计原理,即PUE与MIL分子间潜在的氢键和离子-偶极相互作用是实现高达80 wt% MIL负载量的关键。陈老师展望了这种材料的独特应用前景,特别是在人机交互磁响应电子设备方面的潜力,认为它成功架起了光学、电学、磁学与可拉伸性融合应用的桥梁,这是传统电子材料难以企及的。陈老师的报告同样引发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在提问环节,大家就磁性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超高负载量下的力学性能平衡、自愈合效率的评价、材料在软体机器人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以及大规模制备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陈老师清晰而富有前瞻性的回答,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最后,主持人王江伟研究员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赞扬了谭喜鹏老师和陈毓君老师带来的高水平、前沿性学术报告,感谢他们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深刻见解。他认为两位青年才俊的研究方向(金属增材制造与多功能智能软材料)代表了当前材料科学领域极具活力和应用前景的前沿热点,他们的工作为我院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和借鉴。最后,王江伟老师鼓励在场师生积极学习两位学者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勇于探索材料科学的未知领域。
本次学术报告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激发了科研热情和创新灵感。bwin必赢将继续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助力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迈向更高水平。